推進新型工業化是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統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就新型工業化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強調中國夢具體到工業戰線就是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極大豐富和發展了我們黨對工業化的規律性認識,爲推進新型工業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作出專門部署,進一步明确了着力點和突破口。國資央企是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肩負着産業報國的重要使命,必須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重大部署,更大力度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切實發揮在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科技創新、産業控制、安全支撐作用。
一、着力打造自主可控的産業鏈供應鏈,築牢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堅實基礎
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産業體系是新型工業化的前提條件和戰略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圍繞發展新質生産力布局産業鏈,提升産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保證産業體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當前,我國産業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嚴峻複雜。中央企業大多處于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在我國産業鏈供應鏈體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必須切實增強産業基礎能力和産業體系抗沖擊能力,牢牢把發展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近年來,國資央企圍繞“卡脖子”技術大力開展科技攻關,百萬名科研人員盡銳出戰,攻克了飛騰CPU、“魂芯三号”DSP、高速列車受電弓技術、T800級碳纖維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關鍵核心技術,有力維護了我國産業鏈供應鏈安全。但中央企業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必須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聚焦航空航天、集成電路、工業母機等領域迫切需求,紮實推進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與實施産業基礎再造工程和制造業重點産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結合起來,支持有條件的企業牽頭組建行業共性技術研究院,突破一批标志性關鍵技術和重大裝備,從源頭解決我國産業體系“缺基少核”問題。
有力維護産業鏈供應鏈穩定。全球産業鏈供應鏈加速重構給各國産業鏈供應鏈穩定運行帶來新的挑戰。國務院國資委分4批遴選30家産業鏈領軍企業,指導中央企業繪制産業鏈圖譜,深入開展産業鏈融通發展共鏈行動,圍繞深水油氣裝備、新型低碳冶金等重點領域加強供需對接,推進基礎固鏈、技術補鏈、融合強鏈、優化塑鏈,取得積極成效。下一步将更好發揮中央企業作爲産業領軍企業作用,加快打造産業鏈現代服務體系,健全産業鏈供應鏈安全風險評估和應對機制,确保極端情況下企業生産經營正常運轉。
提升戰略能源資源供應保障能力。我國戰略性能源資源對外依存度較高,其中石油、鐵礦石、鉻鐵礦以及銅、鋁、鎳、钴等對外依存度接近或超過70%,這是資源禀賦和産業結構決定的,短期内難以改變,特别是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産業,對戰略能源資源的需求将進一步增加。這就需要中央企業切實發揮關鍵作用,深入實施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加大戰略性能源資源勘探開發投入,加快國内增儲上産和産供銷體系建設,增加風光儲氫等清潔能源供給,優化國有資本在海外能源資源等領域布局,不斷擴大我國能源資源安全戰略縱深,更好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和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需要。
二、着力提高産業創新能力,增強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根本動力
進一步完善産業科技創新體系,以科技創新推動産業創新,是夯實新型工業化根基的必由路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深入發展,技術創新進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躍期,同時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科技革命與大國博弈相互交織,高技術領域成爲國際競争最前沿。中央企業必須進一步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履行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
切實增強企業科技創新能力。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産業創新根本上要靠企業創新。黨的十九大以來,中央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取得長足進步,2022年、2023年研發投入連續突破萬億元,約占全國投入的1/3,截至目前,擁有科技人才174萬人、國内研發機構5000餘個、國家級研發平台400餘個,在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衛星導航、核電技術等領域湧現出一系列重大創新成果。同時也應清醒認識到,中央企業科技創新能力還不夠強,必須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位置,健全研發投入多元籌措和穩定增長機制,進一步優化科技投入布局,更加突出科技産出、科技成果、科技轉化,構建以實效爲導向的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更多國家級創新平台,提高科技投入産出效率;健全符合科技工作規律的科研組織體系和管理機制,加大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英才的引進培養力度,爲科研人員松綁減負,讓他們以“十年磨一劍”的精神潛心攻關,形成更多創新創造成果。
加快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對國資央企的殷切期待。2021年以來,58家中央企業在量子信息、類腦智能等領域建設97個原創技術策源地,實施“加強應用基礎研究”等11個行動計劃,在可控核聚變、6G網絡架構、二氧化碳捕集等前沿領域實現重大突破。下一步将繼續加大這方面工作力度,持續強化以市場爲導向的應用基礎研究,積極參與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規劃,凝練提出國家安全、産業發展、民生改善等重大基礎理論和原創技術需求,推動解決一批生産實踐中的科學問題;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量子信息、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超前布局,特别是在研發周期長、攻關投入大、其他企業參與意願不強或者缺乏相應能力的領域堅定投入,努力解決一批底層技術和根技術問題,産出一批原創性、引領性強的重大科技成果。
充分發揮産學研主導作用。産業創新需要各類創新主體協同發力。近年來,中央企業組建24個創新聯合體,聯合高校院所、國企民企組建聯合攻關團隊開展科技攻關,主動開放市場和場景,不斷打通從科技強到産業強、再到國家強的通道。下一步将在現有工作基礎上,着眼更好發揮企業科技創新主體作用,更深更廣融入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積極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大科技任務,在國家科技重大戰略、重大規劃、重大項目、重大政策論證制定和技術預測中發揮更大作用;強化科研攻關組織,牽頭梳理産業鏈“堵點”“卡點”,通過大産線帶動、大産品牽引,打造創新聯合體升級版;加快建設一批概念驗證中心、重大中試項目,強化技術熟化、工程化放大、可靠性驗證等轉化服務能力,積極推進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應用,促進原創技術成果向現實生産力加快轉化。
三、着力推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夯實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支撐載體
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着力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爲支撐的現代産業體系;改造提升傳統産業,培育壯大新興産業,布局建設未來産業。我國工業發展正處在爬坡過坎的重要關口,面臨資源約束趨緊、要素成本上升、人口老齡化加速等多重約束,迫切需要推動結構優化升級。中央企業作爲實體經濟的骨幹中堅,必須主動擔當、勇挑重擔,堅持傳統産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兩端發力,加快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切實在産業結構優化升級中走在前、作表率。
大力推動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傳統産業是現代化産業體系的基底,中央企業超過70%的資産都集中在石油化工、冶金礦業、電力能源、建築建材等傳統領域,是支撐國民經濟發展和滿足人民生活需要的重要基礎,不管現在還是将來,都不能當成“低端産業”簡單退出,要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産業,通過設備改造、技術攻關、工藝升級、産品打造等多種途徑,加快産品叠代升級,增加高端産品供給,不斷向高技術、高附加值的領域拓展延伸;帶頭落實能源、有色、建材等重點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加快推進節能降碳技術改造,提升工業終端用能電氣化水平,推動資源高效循環利用,建設綠色工廠、綠色工業園區和綠色供應鏈,開發推廣更多綠色産品,搶占綠色發展先機。
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戰略性新興産業是我國培育發展新動能、赢得未來競争新優勢的關鍵領域。國資央企啓動實施産業煥新行動,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2023年戰新産業投資同比增長32.1%,營收占比提高3.2個百分點,工業母機、新能源汽車等産業鏈實現部分關鍵技術、關鍵标準和關鍵産品突破。下一步将堅持問題導向、目标導向,更加突出分類施策,對于新一代移動通信、航空航天、軌道交通、海工裝備等優勢領域,加強集群式發展,更好促進産業聚集,提高産業鏈競争力;對于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等具有發展基礎但未形成競争優勢的産業,加大布局力度,抓緊迎頭趕上;對于生物醫藥等産業基礎比較薄弱的領域,鼓勵運用并購重組、股權投資、産業基金等多種方式,宜控則控、宜參則參,努力掌握産業核心資源和關鍵技術。
超前布局、梯次培育未來産業。未來産業具有顯著戰略性、引領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是重塑全球經濟格局和創新版圖最活躍的變革力量。國資央企積極開展未來産業啓航行動,加快布局未來信息、未來網絡、未來空間、未來能源、未來制造、未來健康6大未來産業,各項工作正在有序推進。下一步将進一步加強統籌謀劃,聯合研究型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協等共同開展技術預見和發展态勢研判,構建“科學家+企業家+投資家”協同的技術挖掘和甄别機制;緊盯能夠催生全新産品、商業模式、産業業态,有望引發産業變革拐點的技術,充分發揮央企應用場景豐富的優勢,依托載人航天、深海深地等重大工程,打造一批有市場、有競争力的産品和服務,支持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建設一批未來産業“孵化器”,努力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
四、着力推動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爲新型工業化塑造新的競争優勢
數字技術成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推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數字經濟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戰略選擇,要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産業新業态新模式。當今世界,數字技術創新發展,數字經濟正在成爲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争格局的關鍵力量。中央企業是數字中國建設的國家隊,必須敢打頭陣、搶抓機遇,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更大力度推進數字産業化和産業數字化,爲我國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加快工業數字化轉型。不同于消費領域,工業行業場景複雜,數字化轉型面臨不少難點瓶頸,需要行業龍頭企業加強示範引領。中央企業以智能制造爲主攻方向,建成了以航天雲網、中電互聯爲代表的近400個工業互聯網平台,117個智能工廠、326個優秀場景入選國家智能制造試點示範行動,中央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平均達到74.7%,高于全國平均12.5個百分點。下一步将更好發揮數據資源豐富、應用場景多元、技術實力較強的優勢,立足不同産業特點和差異化需求,加快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傳統産業全過程、全要素深度融合,深入推進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建設,打造一批數字化轉型的典型标杆,同時針對中小企業需求推出輕量級、低成本、标準化解決方案,服務全行業轉型升級和治理能力提升。
促進人工智能創新應用。人工智能是引領未來的戰略性和基礎性技術。2024年上半年,國資央企啓動實施AI+專項行動,聚焦算力、數據、大模型、場景應用等領域加大布局力度,初步構建了通用人工智能技術研發和應用體系,爲進一步加快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下一步将加快提升人工智能技術和産品供給能力,牽引技術、資源、場景等多方主體有效合作,探索建立一批任務導向、跨所有制的産業發展共同體,以通用大模型爲基礎,結合通信、電力、制造、石化等國民經濟主體行業數據,加快建設一批行業大模型,構建一批産業多模态優質數據集,打造一批深度應用場景,全面賦能行業發展。
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央企業是我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主體,在我國數字經濟發展中發揮着“底座”作用。必須加強戰略布局,加快建設高速泛在、天地一體、雲網融合、智能敏捷、綠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綜合性數字信息基礎設施,打通經濟社會發展的信息“大動脈”。中央企業智能算力資源是我國算力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下一步将适度超前建設一批智能算力中心,強化人工智能算力供給;同時構建更加完善的網絡安全保障體系,提升數據安全治理能力,築牢數字經濟安全屏障。
五、着力打造享譽全球的知名品牌,爲新型工業化鍛造更多“金字招牌”
品牌是制造業核心競争優勢的重要體現,是産業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産業分布不少處于“微笑曲線”底部,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品牌競争力還不夠強。在2023年“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中,有48個中國品牌上榜,數量雖然位列第三位,但隻是美國的1/4。當前,全球品牌競争日益激烈,中央企業必須把品牌建設作爲一項長期性戰略性任務,着力打造一批立足中國、享譽世界的自主品牌,以品牌強企助力品牌強國建設。
提升産品服務質量。質量是品牌的基礎,也是品牌的生命。中央企業高度重視質量管理,集團層面普遍建立質量和标準化工作機構,積極運用先進質量管理方法和工具,持續提升企業産品服務質量,近5年獲得全國質量獎卓越項目獎占全國總數83%。質量管理需要持續用力、久久爲功。中央企業将牢固樹立“質量第一、以質取勝”意識,建立全周期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加強全員、全要素、全過程、全數據質量管理;積極制定高于國際标準、國家标準水平的企業标準,及時将先進适用科技成果融入标準,主動開展标準國際化合作,讓高品質成爲中央企業的價值追求。
塑造品牌良好形象。優秀品牌形象不僅能夠帶來資産溢價、創造豐厚回報,而且能夠有效構築“護城河”、塑造獨特競争優勢。近年來,“北鬥”“複興号”“華龍一号”等一批央企品牌,有力帶動了國産裝備、産品、服務加快走出去。下一步将把品牌作爲企業核心資産,加大品牌建設投入,完善品牌管理架構,建立品牌保護機制,完善品牌資産評估、流轉和授權行爲;以共建“一帶一路”爲重點,優化品牌國際化運營,增進國際社會對央企品牌的認同感。
豐富品牌價值内涵。提升品牌核心價值,根本要靠創新。中央企業将着力增強品牌的科技成色,加強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品牌創新的有效聯動,大力提升品牌的科技含量,讓創新成爲企業品牌的活力之源;創新企業的産品種類,聚焦消費需求變化,增強優質産品和服務供給,在供需良性互動中實現産業優化升級、品牌價值提高;促進文化的深度融合,創造性地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央企品牌,挖掘凝練企業曆史傳承,厚植企業品牌底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新型工業化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國資央企将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加強黨的建設,把黨的領導貫穿到新型工業化推進全過程、各方面,以高質量黨建引領和保障新型工業化深入推進;持續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健全更加有利于原始創新、有利于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有利于激發人才活力的制度機制,加快形成與新型工業化相适應的新型生産關系,建設一批産品卓越、品牌卓著、創新領先、治理現代的世界一流企業,培育更多專精特新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帶動産業鏈上下遊企業融通發展,更好助力制造強國建設,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偉業作出更大貢獻。
【責任編輯:石運來】